作者 朱湘
不知不觉的,来到希望之光已经有300多个日子了。
我之所以能够走近希望之光,有一个很私人的理由:我受到的差不多是中国目前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教育,但是,我为什么这么幸运?其他的人为什么从孩提时代就被剥夺了同样应该是天赋的权利?
只有两个字:偶然――我偶然地出生在一个能够让我完成义务教育的家庭,偶然地考上了大学,偶然地有机会一步步继续深造,对此,我只能说幸运,只能感恩。
在遇到希望之光之前,我就一直想作些什么表达我对于生活的感激和对于自己幸运的愧疚――一种类似于清教徒的使命感和罪责感。而且,我是标准网虫,希望之光在我的生命里可谓出现得恰逢其时。
希望之光是怎么回事儿?最初是怀着这样的好奇心,走“近”希望之光的,那时,我还心存疑虑,毕竟,网络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个陌生的ID。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因为谎言而受伤,因为善意被利用而忿忿不平。
但是,但是,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的人应该是值得信任的吧:
......
“身不由己”,就是被一种理智无法完全驾御的力量牵引,这种力量之所以能牵动我们,当然是因为它呼应了我们生命之流的暗涌。善因之而可以称为“善的冲动”,对有些人来说,这种冲动如此强大,以致于可以压倒别的本能,可以使人忍受困苦,乃至放弃生命。
其实写这篇东西,起因于我最近的一些感慨:我正在参与一项网络救助失学儿童的活动,发现好多参与者与我一样,忌讳自己的这件事被身边人知道。
为什么要让别人知道呢?陌生者可能怀疑你作秀乃至欺骗,朋友们会担心你活得太虚妄乃至太傻――我知道自己的朋友们早就背着我偷偷地互相摇头叹气了。说来荒唐:多少营营苟且之事都敢公然地做或说了,而一点平常的善行,却不得不像返祖人多长出来的尾巴一样小心翼翼地掖着。 有一天我跟一个热切地想加入我们的朋友聊天,她说,或许你们会对我的急迫起疑心,但,乐善好施的天性,我是改不了了。她的语气,就像是在说“同志,我可找到你们了”,因为网络的匿名性,使她终于可以放心地释放自己的善心。在此之前,她因为报名参加捐助而受到周围人的嘲笑。
因善而受辱,我们处在一个多么畸形的年代! ...... ――《身不由己》 镜与灯
这个帖子是怎么说服我,打动我,让我也走进了希望之光?多少次,我都没能想清楚。也许,是帖子中的那种语气和语气中透露的沉重,真实和无奈。
这是我们经过天桥时,匆匆俯身给真真假假的“乞丐”一点儿零钱时的同情、怀疑、愤怒和狼狈;这是我们从冻得瑟瑟发抖的快递员手中接过鲜花、蛋糕和一切礼物时,由衷的喜悦之外的那一点儿什么;这是我们看到西部的孩子被接到大城市里过三五天“天堂一样的生活”时,对这种做法产生的保留,甚至是抵触的态度,也是我们一直反思的问题――究竟应该做什么才能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
尽管这个帖子透露出来的只是一种沉重,真实和无奈,第一次来到希望之光,我仍然大吃一惊:这里比网上任何一个社区都更简洁,甚至可以说是枯燥――这里既不能有愤青的言词(因为要规避可能带来的危险),更没有特别丰富的栏目设置或者网上流传的种种非正规消息,这是一个苦行僧的论坛吗?这是一个和官方达成某种妥协的论坛吗?
但是,我看到的不是一张张温和的笑脸吗?是什么在支撑着希望之光的义工,让我看到的只是温和的微笑?
走近希望之光时,我的内心充满了困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