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困困
反馈资料的整理发送,是我进LOH,过了见习期之后作的第一个岗位,好像也是作这个工作的第一个人。大概去年的这个时候,把这个岗位交出来给其他义工。然后一年之后又有机会拣回来重新作。
这个岗位非常的烦琐。要读,读完了还要整理,把其中反映的信息整理过了还要编辑图片,还要再次读,编辑过后还要发送给资助人查阅,发送完了,还要上传ftp,上传结束了,还要跟进信箱里的资助人阅读后的回复。有时候很奇怪,自己怎么把好好的一个岗位搞的这么烦琐以至变态,继而怀疑自己的人品性格是否出问题。
这个岗位非常的平实。一年两季反馈资料的高峰,3月到5月,9月到11月。在这两个高峰的季节里,每天都在重复上面那些循环。象下地干活的农民一样,埋头种地,然后等着秋后的农闲。大部分的资料都是“收到汇款”或者“没收到请给查查”,“感谢”,“一定不会挪用”,“好好学习”以及“将来作和您们一样的人”。更多的时候这里没有特别的波澜,或者特别的惊喜,没什么复杂的情况。春种秋收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
这个岗位常常令人受教。老师们的信经常写的非常好。首先是一笔好字,总是每每让我叹息惭愧,在电脑没有占领我们的语言世界之前,写一手漂亮的字原是极为值得尊敬的优点。我记得湖南粟裕中学校长很早的一封信,还有四川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写来的信,还有容县的一位校长。读这样的信的时候,我就会傻乎乎的自己冲着电脑屏幕点头。那些在艰苦的条件下,给孩子们带来知识,给他们一个“翻身”的前途的人,他们每个人也许都有不同的坚持的理由,但是总是淳朴的,值得尊敬的。
这个岗位还是非常快乐的。尽管大部分的孩子来信,都可能在成年人的执导下写作,因而千篇一律,让人觉得味如嚼腊。但是,也经常有一些孩子自己完成的信,字里行间都是童真的意趣,或者少年朴实纯洁的理想。孩子对资助人的感情是很真实的,那些感谢,夹杂了由资助人带来的,对外面世界懵懂的好奇和向往,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的打动我。我有时候读着读着,就会情不自禁的伸出手去想要触摸屏幕,及到触到了屏幕――凉冰冰的,又自己不尽失笑起来。我一直觉得那些信应该是温暖的,好像还应该带着孩子的体温,甚至孩子的笑容的。孩子们有时候难免会乱用成语,甚至普通的形容词,而让我在阅读之中会突然大笑起来。孩子们有时候也会显露出让我叹服的气质,才华和思考。我记得会同粟中秋在信里给资助人写的诗,还有杨杰寄来的他写的作文《我的父亲》,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优秀的成绩单。
这个岗位有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。我想也许每个人骨子里都是懦弱的,害怕苦难,就象我自己一样。描述家庭的不幸是来信中非常常见的内容。在希望作久了,也难免对破衣烂衫,吃糠咽菜,孤儿寡母这些词汇产生了一种司空见惯的麻木。但是即便是如此,即便是在我如今读过了近千封孩子家长来信之后,依然有些东西会象匕首一样击中我,让我猝不及防的感到痛苦难过。我记得湖南有个孩子的爷爷请人代笔写来的信,孩子的父母亲都没有了,老爷爷的信介绍家里情况第一句话就说“我如今60多岁的人,3个月也未必能买上斤肉吃”。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缩的很紧。你可以想象那样被岁月和生活挫磨的痛苦的面孔,对你讲述他对“肉”的一点渴望。四川的一个女孩子,家里妈妈去世只有父亲和3个女儿相依为命。那个女孩子很懂事,在信里自责说“我经常想,如果不是我们三个害人精,要吃饭上学,爸爸也不会累的腰都弯了直不起来”。我真希望那孩子就站在我面前,我可以告诉她,她不是“害人精”吃饭读书是她应该享受的童年。读这些信的时候体会的那些痛苦我没办法表述。我曾经和一个义工朋友开玩笑说大话西游的时候,突然说,那个女孩子写的那句话,就是留在我心里的一滴眼泪,每次想起来,心里的那个地方都会疼。即便人生在世,“生老病死皆苦”,我们也依然要用自己的努力,让这个世界能稍稍温暖一点,稍稍平等一点,稍稍可爱一点。
这个岗位同时也是温情的。每次看到资助人的回复我都会很高兴。虽然大部分资助人都只是简单的说“收到”,但是有时候资助人也会写“辛苦了”,“感谢你们细致的工作”,或者给我们分享一点自己的感受,那真是很难得的了。我可能就是属于那种缺少高的精神境界的俗人,作了事情付出了努力,总想得到一点鼓励安慰夸奖的回报。每次看到资助人写“辛苦了”,我都觉得很温暖。恩,这么写的时候好像有点肉麻,不过是真的,每次看到我的嘴角都会挑一挑,心里笑一下,虽然是非常非常轻的笑。我想资助人也许不能知道,他们随手写的这一点礼貌的言辞,却是很实在的鼓励了我坚持的脚步。而我今天想要罗嗦这么长的一个东西,就是因为去信箱里查看资助人对上批发送的反馈资料的回复,才突然有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感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