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| 首 页
当前位置:希望之光 > 精华文库 > 我和希望之光
我和希望之光的故事--众里寻他千百度 (中西医)
2017-03-29 17:27:25

一、众里寻他千百度

  加入希望之光,似乎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。

  那是一年春节,偶然在关天茶舍看到了宁姐的帖子,就此一路寻来,第二天便做了义工,现在想起来,当时竟没有了解过,也没有犹豫过,万一是人口贩子呢,我岂不是被卖了都不知道,真是好险。

  刚进来时傻乎乎的,可怜我连qq都没用过,也从未去过天涯以外的其他论坛,为了申请qq,在腾讯网站折腾了2、3天,注册n遍也不行,最后还是小陆送我一个qq号,从此开始了泡网生涯,不再是以往的乖孩子了,哎,全是希望惹的祸。

  对我而言,这里的很多人该是足够令我仰望的,无论年龄境界学历职务方面,都有卧虎藏龙之人,风格迥异的众多网友,可能也正是这里的魅力之所在。

  “网友”,那时在我心目中还是一个被媒体妖魔化的词,但在希望之光结识的名副其实的这一批网友,如今已经成为我心中的一个亮点。我一向是个绝望的人,却心甘情愿的加入“希望”,有点可笑。

  罗兰曾说:“以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事业”。这是一个很难做到的境界,

  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;虽不能至,且心向往之吧。

  二、万丈高楼平地起

  人马齐备,希望之光开始分设职能组,我始做网络组长。那时小陆、passby、宁姐等一些义工都是经常通宵工作的,passby妹妹几乎天天凌晨下线,一早还要到一个很忙的外企上班,令懒惰嗜睡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。passby可谓是希望的超级偶像,工作效率之高,声音之甜美,性格之疏爽,简直无人能及。猴子加入常务组之前,由于夫人不同意,passby在千里之外与行者夫人通电话,终于搞定,不知是不是那甜美的嗓音征服了连行者都搞不定的夫人,堪称经典。

  由于我的“二胡”性格(胡搅蛮缠、胡说八道),又兼职做了监督组义工,想想也满有趣的,那时希望正在打基础,起草规则、各组分工、具体定位等等,loh的英文简称也是那时候确定的,好多草稿都是一改再改,有点像空中楼阁,感觉不踏实,幸好不久之后就开始整理并发布资料了。那时的我很急躁,现在想来,这些规则和理论定位正是高楼的地基,必不可少。

  其实无论规模大小,每个机构初始时都很不容易,尤其希望之光又是这样一个纯靠志愿者义务工作来支撑的。犹记得passby说过:现在的loh已经承载了太多网友的信任,义工已经不仅仅是义务,还要负担责任。确实,在屡屡遇到困难的时候,或许都是这种责任感让大家坚持下来,虽然这种责任是自己揽上身的。
纵观希望之光的网友和义工,又有哪个不是自己将责任揽上身的呢。

  刚开始规范时任务很多,前4批的资料都要一一归档,passby在中心组分管资料工作,加上资料组的眉黛、依柳、盈盈、cloudy等,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女组。可谓巾帼不让须眉,资料组规范的很快,对外联络和资料整理迅速正规起来。后来有名的“依柳日记”,就是将那段期间资料组公用信箱中的记录整理出来发表的。

  镜与灯分管论坛宣传工作,宁姐的魅力源于她的文笔与大姐形象,宁姐的id也成为亲和力的代名词。论坛组负责和资助方联络,比较繁琐,需要超记忆力的人来做,好在老糊涂横空出世,加入了希望之光。论坛组有了糊涂做组长、宁姐负责宣传,基础打得特别牢固。进过论坛组公用信箱的人,可能都看过那里保存的各类信件草稿、来信分类文档以及各种渠道的反馈信、扫描件。功夫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,虽然看到的人并不多。

  中心组的小陆在那段期间被称为“拼命三郎”,在大家初相识一切都要从头摸索的时候,也确实需要一大批的人付出全部精力,否则不会这么快走入正轨并发展起来。那个阶段很多人投入的时间应该是生活中的全部业余时间了,还不算几乎全职的小陆、宁姐、老糊涂等人。

  现在这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理性,而在建设初期,完全是一种热情在支撑,连平平淡淡的加入的我,也逐渐被感染开始煽情开始感性。

  三、风起扬花愁杀人

  不可预见的问题总是会来。

  去年秋天,论坛二次被关闭。大家在热烈中完全没有预料到这种打击。
网站丢失了2个月的数据,而网络组的备份都是在商业服务器上做的,虽然次数频繁,却无论如何取不出来。就这样宝贵的数据丢失了,我们网络组那段期间懊恼万分,后来的备份便一律下载到自己的硬盘,分别保存到每个人的机器上,以防万一。

  希望之光的士气大受打击。

  第一次关闭并重新开放后,论坛曾有征文《没有希望之光的日子》,正在失而复得劫后余生的时候,不久又接到通知,没有备案要关闭论坛,那段日子正是互联网规定出台、网络气氛比较压抑的时候,大家几乎都是相互勉励坚持着走过来的。

  第二次开放论坛之后,希望之光也做了相应调整定位,离开了一些义工,留下了身家清白的义工们坚守,那时的压力很大。让希望之光保存下去,几乎成为唯一的目的。

  离开的义工留下了诸多嘱托,调查回来的资料也在那里尘封,网站暂停了义工申请和资料发布,进入内部整顿期,这正是一次由感性向理性转移的契机,或许是上天眷顾、因祸得福呢。

  四、桃花依旧笑春风

  随后便是几个月的内部调整,网站的工作规则、各组人员都有改变,一些义工带着诸多不舍离开了希望之光。

  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对离开的那些人的想念,他们也非常挂念这里却只能选择离开,甚至当偶尔发现以往熟悉的id出现在论坛,会悄悄转告着牵挂着,不说话也不联络,静静感受着论坛上那熟悉的id所带来的温暖。

  本来就多的规则也随着环境又多了几条:不在其他论坛发表敏感言论,不参加任何签名,希望之光只是一个助学网站等等,其实这些以前也能做到,只是现在感觉有些怪怪的。

  在大家的鼓励支持中,压抑的气氛终于有所改观。网站重新凝聚起人气,调整后的第一次资料发布选在夜里0点,30分钟内即认捐结束,同时在线峰值达到100人,还有很多义工被番茄凶巴巴的轰到聊天室去,为了避免网络拥挤。

  随着新义工的加入,认捐逐渐恢复。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雨波折,希望之光在大家的爱心浇灌下总算生存下来,此时,似乎已经再无所求了。

  五、玉人何处教吹箫

  希望之光网站的历史还很短,经历却很丰富有趣,我与希望之光的亲密接触导致我的心情也常因之而喜而忧,而以前我是颇有些心如止水的。

  倘若希望之光能够永存,每个义工不过都是过客,没有谁可以一辈子在这里做下去,毕竟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。就像老糊涂也因有自己的事要做而暂离一样,大家在休闲版感伤着怀念着,其实,在我的感觉里,糊涂并没有离开,包括其他义工如宁姐、子非、小陆、石扉客等等等等,无论在哪里,只要我到论坛上来,就会感觉到他们每个人的存在,这种感觉竟不因他们的不上论坛而消失。

  是不是我也开始矫情?

  这里给我最大的收获,是让我相信了世间还有善的存在,让我在寂寂中看到人性中善与爱的光芒。有这么多xdjm同行,这么多年长年幼的朋友们在这里一见如故、共同为遥远陌生的乡下孩子而努力,这本身,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。
还有那么多被资助的孩子,相信他们长大以后,会对爱有很多的体会,他们所得到的应该不仅仅是课堂知识,或许,贫困与爱一起伴随着小小年龄的他们成长,以后愿意真心回报社会的人会越来越多,越来越纯真。

  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。

  我幻想着、也渴望着这一天。

中文版权所有:希望之光
Copyright® 2002-2009 www.lohcn.org.cn All Right Reserved.
粤ICP备09154780号